博客來e-coupon 教出殺人犯



博客來e-coupon

教出殺人犯





教出殺人犯 評價



網友滿意度:



看書是一個最快增加"經驗"和"想法"的方式

你想過的、不曾想過的,

都有各式各樣的人把不一樣的體驗分享給大家

這也是我為什麼這麼喜歡讀書的原因~

但是讀書真的不能挑食,偶爾各式各樣的書

都要稍微看一下,才不會說在些關鍵時刻

缺了判斷的依據或概念>_<

像是這次看了覺得很有收穫的

教出殺人犯

就會是我想推薦給大家的書~

不知道就偏好而言看官喜不喜歡呢?

畢竟也要有愛才能把書看下去嘛!XD

另外附上我常用的折價券網站~

加入@Line粉絲團就能夠輕鬆拿~

推給大家試試看囉;)



小鴨 博客來e-coupon傳送門

教出殺人犯



本週熱銷商品:





在台北看書:閱讀在隱逸空間







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新趨勢(東大語文教育叢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 《教出殺人犯》



    「我也想當個好孩子,怎麼會變成殺人犯!?」

    日本更生專家揭露少輔院的真相,還原受刑人走上歹路的過程──

    吸毒、偷竊、殺人......都是從當個「好孩子」開始!



    ■你是不是以為自己的家庭環境沒有問題?

    ■你是不是認為應該「當個好配合的人」?

    ■你是不是嚴厲要求孩子絕對不能說謊?

    ──罪犯就是這樣教出來的!



    衣食無缺、沒有虐待、沒有家暴的家庭,卻教出一個殺人犯的孩子



    沒有人從小就立志「當個殺人犯」,沒有人天生就是個惡魔。事實上,所有罪犯都曾是人人眼中的「好孩子」──



    ●雙親感情不睦,為了討父母開心,強裝開朗與乖巧

    ●常被拿來和手足做比較,為了得到父母稱讚,拚命表現優秀

    ●家境不好,不敢向父母表達物慾,只能一直忍耐

    ●「女生要端莊一點!」「不要依賴別人!」「好好加油!」長期受到父母「勵志型」的嚴厲管教......



    長此以往,對孩子而言,「家」已經不再是避風港,只是個不斷累積寂寞與壓力的地方。身心俱疲之下,他們終於放棄當個「好孩子」,漸漸出現偏差行為、拒絕上學、繭居在家、患精神疾病,最糟糕的情況就是犯下罪刑或是選擇自殺......



    一旦進了少年輔育院,只會愈來愈壞,一輩子脫離不了犯罪



    誤入歧途的少年們被送進了少輔院,然而,裡頭「異常」的生態又將他們活活關出病來──嚴禁私下交談、導師以暴制暴、一味地寫制式的反省文......他們喪失了與人溝通的能力,出了院之後只能回到壞朋友身邊,繼續為非作歹。原本應是對非行少年再教育的少輔院,卻成了加速再犯的溫床。



    「我不會再碰毒了!」「我絕對不會再犯!」「我不會再讓家人擔心了!」沒人知道他們下的這些決心,不過是為了迎合大人的表面話,更是一定再犯、無法更生的證據。



    家庭教出罪犯,少輔院再教出累犯──如何不再把孩子逼上犯罪的絕路?



    ■不要拆穿孩子的謊言

    ■讓孩子懂得示弱、懂得求救

    ■任性的人其實是很會做人的人

    ■不要問孩子:「還好嗎?」

    ■不要用評價的方式稱讚孩子,你的價值觀將成為他們肩上一輩子都無法卸下的重擔















      名人推薦



      ★李茂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黃明鎮│基督教更生團契總幹事 ──專文推薦!(依姓名筆畫順序)



      「民國86年修訂《少年事件處理法》的時候,我就不斷主張身陷司法的少年需要的不是責罵、究責或反省,而是成人的伴同與自我表達權的保障,本書說出了我在當時所無法明確表達的《少年事件處理法》的精髓。當我們聽到少年說『我絕對不會再犯』時,必須戒慎恐懼,因為這句反省的話,代表其仍舊無法對他人敞開心胸,仍在自我壓抑;反倒是少年說出『我不知道將來會怎樣,你能協助我嗎』的時候,這才是成功的第一步。」──【李茂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看了岡本教授這書的全文,不得不佩服他對受刑人教導的用心與分析犯罪成因的專精。他很清楚地提出,犯罪的根源是在小時候,那些孩子一直被大人教導要做『好孩子』,結果因為太多的隱藏和壓抑,才會有一天,突然情緒失控而去犯案。希望本書能提供父母一些省思,在孩子還年幼的時候,要多了解他們,讓孩子感受被愛。被愛的孩子,就不會想去害別人。」──【黃明鎮│基督教更生團契總幹事】



















    • 作者介紹







      岡本茂樹(Shigeki Okamoto



      1958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曾任立命館大學產業社會學系教授。原為國高中英文老師,後來進入武庫川女子大學研究所臨床教育學研究科攻讀博士,取得臨床教育學博士學位。在大學授課、從事研究,也致力於協助受刑人進行更生。另著有《逼孩子反省會讓他成為罪犯》《愈是窮凶極惡的罪犯,愈能成功更生》(以上皆暫譯)。2015年歿。







    • 譯者介紹





      黃紘君



      臺大政治系學士、日本大阪大學國際公共政策研究科碩士。凡事三分鐘熱度,年屆而立之年時,發現學日文是這輩子堅持最久的一件事,便決定往後靠日文維生。譯有《媽媽這樣做,教出愛讀書的孩子》《讚美力》(以上皆天下雜誌)等。



















    教出殺人犯-目錄導覽說明





    • 推薦序

      「我是想養出好孩子,為什麼會教成殺人犯?」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李茂生

      因愛而改變──孩子的問題,從諒解去解決 ──基督教更生團契總幹事│黃明鎮



      前言



      第一章 那個笑容開朗的「好孩子」為何會犯罪?

      心裡苦,才要強裝微笑

      笑容背後所隱藏的真實心情

      宮本亞門為何會自殺未遂?

      當孩子面臨危機時,你會怎麼做?

      「我真的很想了解你!」

      在問題行為發生前,他們都是「好孩子」

      笑著說出悲慘遭遇的受刑人

      用笑容來自我防衛

      麻痺情感的過程

      一旦犯了罪,更生談何容易?



      第二章 進了少年輔育院只會變得更壞

      少年輔育院內「嚴禁交談」

      少年輔育院與監獄的差異

      若開放交談,「惡的資訊交流」將會......

      嚴禁交談的規則造成的心理問題

      因「脫逃頻繁」而更加嚴格

      在非行少年的作文中顯現的「問題」

      誤入歧途的真正理由

      「想引人注目的心理」源自於對愛的飢渴

      為何香菸和強力膠是「必需品」?

      「不能給人添麻煩」是危險的想法

      「我看這傢伙是無法更生了!」

      「表面工夫」是評估的標準

      篤信以暴制暴的導師們

      「下定決心」無法構成防止再犯的力量



      第三章 受刑人內心深處那些小時候的問題

      受刑人的小時候百分之百不美滿

      自認為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的受刑人

      既然在「關愛下成長」,為何會誤入歧途?

      將憤怒發洩出來才察覺「愛」的意涵

      說出真心話才能察覺自我問題的根源

      不斷強裝「開朗」的受刑人

      老師粗心的言行與學長的暴力

      只有悔過書才是代表「贖罪」的語言嗎?

      根源是小時候母親說過的話

      台南北區水晶店

      第四章 「痛苦的過往」不能視而不見

      從未面對自己內心的酒井法子

      毒品累犯常見的典型模式

      「堅定的決心」是靠不住的

      沾染藥物的原因是「因為需要」

      在人前無法表現自我的根源

      內心的罪惡感使人成為「好孩子」

      父親與繼母強化了「好孩子」的一面

      危險的「壓抑模式」

      價值觀的正面效果與負面效果

      需要的是「撒嬌力」

      悲傷的時候請盡情哭泣



      第五章 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接納自己

      任性並非不好

      擺脫「要像個男子漢」的束縛

      「強烈的正義感」引發殺人事件的案例

      你能向他人傾訴煩惱或痛苦嗎?

      由壓力衍生的20種價值觀

      思考既有價值觀的20個祕訣

      養成從正反兩面檢視價值觀的習慣

      建立能抱怨的人際關係



      第六章 孩子還小時,育兒應注意的重點

      讓孩子能對父母撒嬌

      不要要求孩子「絕不說謊」

      絕不說謊會帶來「滔天大謊」

      讓孩子「建立自信」的育兒方法

      把重點擺在「情緒」而非「思考」

      「還好嗎?」是真的還好嗎?

      把叛逆期想成「自我表現期」

      不要用「評論」來稱讚孩子



      後記

      本書出版原委



















    推薦序



    「我是想養出好孩子,為什麼會教成殺人犯?」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李茂生



    人為什麼會犯罪?關於這個問題早在十九世紀末葉開始,即已展開系統性的研究,主要的關注點在於犯罪原因的發現與其法則性。至今,雖然投注了許多的研究人力,例如精神醫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但是整體而言,這些研究人力其實都不是「專職人員」,而是兼差的。縱或如此,百餘年來,也累積了不少的業績。大體上這些業績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第一是屬於生理類的研究,例如頭蓋骨、胚胎、染色體異常、腦部病變,以及基因遺傳等。這類的研究通常都是針對特例,很難產生一般化的法則,所以雖然吸引人,但始終沒有辦法成為主流,只有在社會動盪時,被利用來合理化排除不受歡迎人物的政策,並發揮其政治功能而已。



    第二類是社會情境與學習方面的研究。其研究內容,簡單而言就是人處於特殊的環境時會學習解除壓力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犯罪。不論這種說法多有道理,反對者只要提出反證,說明處於同樣環境的人有不一樣的反應,那麼法則性就無法建立起來。



    至於第三類的主張,則有點打混了。這類的主張者認為犯罪行為是多原因的,不管是生物原因還是社會原因,都混雜在一起。換句話說,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黑箱,任誰都無法提出一個預測犯罪的標準。之所以會說這類研究者的主張在打混,是因為他們以問答問,完全無法解決問題。



    既然犯罪的原因無法究明,那麼制度對於犯罪行為的反應就是純粹的處罰了。而處罰效果的功利性思考在於,人都會怕惡害的賦加或利益的剝奪,只要對犯錯的人處罰下去,那麼他們就會怕,潛在性的犯罪人也會怕,於是社會回復安定。問題是並非每個犯罪人都會被抓到,投機取巧者仍舊存在。在這種思維下,不斷加重的嚴罰與全面性取締的政策於焉產生。



    臺灣目前的狀況就是如此。肅殺的刑事政策在於表達出不寬容的排除與冷漠的人際關係。在位者狡猾地利用民眾高亢的情緒,除塑造出團結一致的假象外,也圓滑地推託了國家與社會應負擔起的責任。



    然而,在國外,上述第二類型的研究仍然繼續發展,其結合了社會學、心理學以及精神醫學等領域的研究所得,在上一個世紀六○年代結束巨型理論發展後,逐漸細膩化,並開發了無數的心理治療系統。本書即屬於其中一脈。書中作者展現了其對於超我與自我的衝突、關係的建立、深度自我探索,以及行為轉變等諸多層面的觀察,而這些都是作者於實際的案例中所獲得的經驗。這點只要詳觀作者對於酒井法子吸毒案件的分析與建議,就可以明確掌握得到。



    作者認為行為人幼小時期的經驗會影響到其成長後的行為模式,而這個經驗的來源通常都是扶養者或教師(超我)的養育態度。因為幼時不愉快的經驗,造成負能量不斷累積,於臨界點到來時,會無法處理特殊社會環境所形成的刺激,於是做出偏差行為或犯罪,並進而在司法的反應下不斷輪迴。更重要的提示是,作者認為這些幼時不愉快的經驗,並不只限於家暴或性侵,更關鍵的是一些我們日常認為對應兒童時的正常態度,只要處理不當就會產生創傷。這就是本書(原文)書名的意義所在──「我是想要養出好孩子,不料竟然教成犯罪者」。



    人是社會動物,生存於人際關係中,必須自小養成遇到困難時率直說出自己的困擾、適度接受他人關懷與協助的態度。作者稱此為依賴他人的撒嬌能量。你要堅強、不要依賴他人、要有自信、努力就會有結果等勵志的對應,其實僅是教導兒童必須隱藏自我原貌與壓抑慾望而已。傾聽、包容、接納,才是養育兒童的正確方式。作者主張承認與包容兒童現在的脆弱原貌,才是養成其健全人格的必要步驟。



    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修訂《少年事件處理法》的時候,我就不斷主張身陷司法的少年需要的不是責罵、究責或反省,而是成人的伴同與自我表達權的保障。伴同可以促進安心,而安心則是自我表達的基礎。如果司法少年可以在處遇的流程中,理解到自己深層的創傷,學會表達自我,並積極尋求他人的協助,那麼他就踏出了更生的第一步。



    本書給予我們最大的啟示是,當我們聽到少年說「我絕對不會再犯時」,必須戒慎恐懼,因為這句反省的話,代表其仍舊無法對他人敞開心胸,仍在自我壓抑;反倒是如果少年說出「我不知道將來會怎樣,你能協助我嗎」的時候,這才是成功的第一步。



    作者已經於二○一五年時過世了。本書是他的遺稿。出版社刪除重複的部分,並修訂章節後,予以出版。若以嚴格的觀點審視本書內容,或許會有人認為學術性不足,論述有點凌亂;但是就我而言,本書說出了我在民國八十六年時所無法明確表達的《少年事件處理法》的精髓。



















    第1章那個笑容開朗的「好孩子」為何會犯罪?



    ■笑著說出悲慘遭遇的受刑人



    「說老實話,我完全不覺得自己做了對不起受害人的事!在監獄裡聽到的很多都比我更惡劣。回到外面的世界(社會),感覺還會再做出一樣的事。」



    這是從坐在我面前,年近四十的男性口中所說出的話。地點是監獄裡的小房間。受刑人的名字假設叫香川好了,香川苦於和同房受刑人之間的糾紛,申請與我個別面談。面談開始三十分鐘後,他終於聊起自己所犯下的事件。

    香川的罪名是傷害致死。雖然他表示自己不是故意殺害他,但終究是奪走了一條性命,刑期約十二年。當時剩下兩年多。一個在監獄裡頭關了十年的人卻認為:「我完全不覺得自己做了對不起受害人的事!」

    聽到香川這麼說,任何人都會想罵他。「在監獄裡關了十年,到底都在做什麼!也不想想受害人的心情!」「難道你還想再重蹈覆轍嗎?」有這種心情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就算對他破口大罵,難道就能讓他改過自新嗎?相反的,聽到別人的責罵,他反而會後悔:「早知道就不要說真話……」於是立刻拉下「心中的鐵門」,再也不發一語。香川說的是他的「真心話」,當說了真話卻被否定時,任何人都會瞬間關上心房,即使是受刑人也不例外。

    那麼,該怎麼做才好呢?方法很簡單,他之所以說出「我完全不覺得自己做了對不起受害人的事!」這句話,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根源)」。首先就是要找出那個理由。「謝謝你告訴我真正的想法。」我當時先這麼說,感謝他願意說真話,展現傾聽的意願。然後,他便開始告訴我事件的原委。

    香川沒考上高中便開始工作,但是無法處理工作上的人際關係,便放棄工作加入暴走族。從那時候開始,他和暴走族的同伴一起恐嚇取財,久而久之成為同伴間的首領,偷竊機車、無照駕駛、吸食強力膠等無所不來。他第一次被送入少年輔育院,是在十六、七歲時,前後共進出少年輔育院兩次。犯了錯之後接受輔導,再犯錯、再輔導……他的「青春時代」幾乎都在少年輔育院度過。第一次進少年輔育院時,他說自己「有反省」,但回到社會又再犯錯。第二次進到少年輔育院,他說自己「已經『習慣』少輔院的生活了」。

    當年紀超過少年輔育院的收容標準,再來就是送進監獄。他無法切斷與暴走族同伴間的關係,還是持續竊盜、恐嚇,又兩度進出監獄。在監獄內「老實地」工作,服完兩次刑期後出了監獄,終究還是犯下重大案件。

    某日,他一如往常和同伴們一起開車飆車。看到前面的機車騎士蛇行,他就認定對方是刻意找碴,一路逼車,追上後又把對方抓來痛打一頓,最後把奄奄一息的被害人丟棄在山林裡,揚長而去。









    編/譯者:黃紘君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14.8*21
    頁數:284

    出版地:台灣













    商品訊息簡述:








    • 作者:岡本茂樹

      追蹤







    • 譯者:黃紘君








    • 出版社:光現出版

      出版社追蹤

      功能說明





    • 出版日:2017/6/28








    • ISBN:9789869463355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教出殺人犯





arrow
arrow

    deborad3m38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